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柳宗元的“中庸”观 ——从“中”“正”概(4)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8 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北宋一代,对“中”的阐释脱离解经范畴,多从“情性”出发,以“正心”为主要目的,由君子修身立德之道延申至为人、为政之道。如《宋史·梁周翰传

北宋一代,对“中”的阐释脱离解经范畴,多从“情性”出发,以“正心”为主要目的,由君子修身立德之道延申至为人、为政之道。如《宋史·梁周翰传》中的上皇帝书曰“事贵得中,用资体要……”[11](P)《苏舜钦传》中的上皇帝书,“一曰正心。夫治国如治家,治家者先修己,修己者先正心,心正则神明集而万物理”。[11](P)《苏洵传》载录《心术》一文开篇即“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11](P)《叶梦得传》载叶梦得上徽宗皇帝书,强调治国先须“治心”,偏于内在操守的培养。云:“自古帝王为治,广狭大小,规模各不同,然必自先治其心者始。今国势有安危,法度有利害,人材有邪正,民情有休戚,四者,治之大也。若不先治其心,或诱之以货利,或陷之以声色,则所谓安危、利害、邪正、休戚者,未尝不颠倒易位,而况求其功乎?”[11](P)《胡宏传》载胡宏上高宗书,强调“中正”为忠臣的集体品质,以“中正”与“邪佞”为对,指向人品与为政。云:“陛下即位以来,中正邪佞,更进更退,无坚定不易之诚。然陈东以直谏死于前,马伸以正论死于后,而未闻诛一奸邪,黜一谀佞,何摧中正之力,而去奸邪之难也?此虽当时辅相之罪,然中正之士乃陛下腹心耳目,奈何以天子之威,握亿兆之命,乃不能保全二三腹心耳目之臣以自辅助,而令奸邪得而杀之,于谁责而可乎?臣窃痛心,伤陛下威权之不在己也。”[11](P-)

南宋理学家承接北宋道学家,自觉以“中”为修身、为学之要。如《李侗传》载李侗从罗从彦学《中庸》,罗从彦引导李侗理解《中庸》本旨云“从彦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而求所谓‘中’者,久之,而于天下之理该摄洞贯,以次融释,各有条序,从彦亟称许焉”。[11](P)李侗学成后,认为《中庸》“圣门之传是书,其所以开悟后学无遗策矣。然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者,又一篇之指要也”。[11](P)可见宋儒还是将“中”与《中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中”来自《中庸》,对《中庸》的研究可以体悟到“中”。朱熹《中庸章句》对“中”的认识虽仍旧基于“情”,但已明显往性理方面延申,《中庸章句》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12](P33)朱熹对“中”“和”的阐释相较张载等人而言较为具体,也明显地具有理学色彩,将“中”定义为人之本性,而不是修身的目标和立身的原则。这一点,与北宋道学家的阐释已有明显区别,但也未能完全突破“情”的内涵。

五、柳宗元“中正”说与宋代《中庸》阐释体系的关系

柳宗元援“中正”首为矫己“躁进”之行,延申至立身、为学、为政之道,这与宋代道学家、理学家对“中”的理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与北宋《中庸》阐释体系的联系与区别

柳宗元并未对“大中”“中正”作出阐释,从相关词语出现的语境来看,是视之为修身、立身、为学、为政之道,看似与北宋道学家以及部分南宋理学家的看法并无太大差异。然而北宋道学家对“中”的理解各有指向,如张载视之为修身之道,程颐视之为圣人之道而偏向“心性”,其他人或认为达到中的境界先须“治心”,或视“中”为为政之道。在宋代对“中”的阐释体系中,“心性”说渐成主流,偏离了“喜怒哀乐之未发”的情感阐释范畴。这与李翱援佛入儒的《中庸》阐释理路颇为相近,而与柳宗元对“中”的认识区别明显。不过文学家对《中庸》的看法和道学家并不相同,如苏轼兄弟则在“心性”说的基础上另辟阐释空间。苏辙认为“中”“和”的境界也正是佛法的追求,而苏轼则专门作了《中庸论》三篇阐明对“中庸的看法”。苏轼认为“中庸”是圣人之道,而非“性命之说”,是“周公、孔子之所从以为圣人”的要领所在,[13](P60)有三层意义,“其始论诚明之所入,其次论圣人之道所从始,推而至于其所终极,而其卒乃始内之于《中庸》”。[13](P60)至于对《中庸》的具体阐释,苏轼虽从“诚”“明”开始,与李翱释《中庸》偏向佛教的理路看似一致,却一反主流,强调遵“礼”之难,达道之难,重点在于借中庸表达自己对“道”的看法以及达道之难,足见其受佛、道浸染之深,与柳宗元对“中庸”的意义指向也大不相同。

文章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网址: http://www.zgsyyyzzs.cn/qikandaodu/2021/0118/728.html

上一篇:纳米药物载体研究概述
下一篇:估算!为何估?如何估? ——小学数学低段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