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刘鹗老残游记中的世俗性特征(2)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1 07:3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要之,作者用其科学家的观察之眼,诗人的情意之笔描述了他所游历的风土人情,给小说中的世俗生活增添了诗意的美。 (二)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老

要之,作者用其科学家的观察之眼,诗人的情意之笔描述了他所游历的风土人情,给小说中的世俗生活增添了诗意的美。

(二)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老残游记》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而著称,诸如玉贤、刚毅等官吏形象多为研究者关注;或被刘鹗“太谷学派”思想吸引而对逸云、玙姑等形象进行阐释;着实忽略了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去观照一些生动活泼的小人物。回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老残游记》自有其独特视角。如被夏志清称为“传统中国文学中最长的一夜”和“最逼真的一夜”的场面描写。[6]482这一夜“从第二十回老残与黄人瑞在一傍晚邂逅时起,至第十六回他俩于翌晨入睡时止,我们读到接近四十页的叙述”[6]482,中间插入翠环痛诉黄河泛滥之事,老残与黄人瑞商量搭救翠环之事,或借翠环之口评论诗歌创作,或客店发生火灾等,皆“调剂着故事寓含的情绪”[9];弥补限知视角缺陷的同时,使得小说的叙写更接近生活实况。其间对四人言行举止的细致描摹既勾勒出饱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又展现世俗生活中的人情味。第十三回黄人瑞感慨人生在世所说之话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的话,真心话;另一种是应酬的话。伊始,他们之间的交谈或可作“真心话”,即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袒露。小说中的一处关于“哭”的细节便是对“真心话”的诠释。当翠环感怀身世而落泪时,翠花因惧怕如此得罪老爷会丢掉性命而尤为急切。可见“老爷们”掌握着她们生死权时的凶神恶煞,与接下来老残和黄人瑞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老残道:“不必,不必。让他哭哭很好。你想,她憋了一肚子的闷气,到哪里去哭?难得遇见我们两个没有脾气的人,让他哭个够,也算痛快一回。”用手拍着翠环道:“你就放声哭也不要紧……只管哭,不要紧的。”黄人瑞在旁大声嚷道:“小翠环,好孩子,你哭罢!劳你驾,把你黄老爷肚里鳖的一肚子闷气,也替我哭出来罢!”[8]150

“哭”变得意味深长,此泪较之当时大雪纷飞、冰冻三尺的酷寒,渲染出人与人互相理解与接受时的温情脉脉。刘鹗《自叙》言:“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呆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8]1翠环之哭饱含着“身世之感情”;老残、黄人瑞之任翠环之哭,属于“不以哭泣为哭泣”,饱含着“家国之感情”“社会之感情” 。“哭”将这几个人紧紧链接,从眼泪中流出彼此之间能感同身受,表现出世俗生活中的人情味。类似的细节随处可摘,如第十六回中写到翠花和人瑞二人一不小心睡着时的场景,其中“却盖了一条狼皮褥子”的无心之笔,恰好说明翠花把褥子给了人瑞,自己挨冻的情意,写出了翠花的善良。在十七回时,作者又跳出来了一段“却说”,交待了老残的心理活动:“又看翠花昨日自己冻着,却拿狼皮褥子替人瑞盖腿,为翠环诗,他又出了许多心,冷眼看去,也是个有良心的,须得把他也拔出来才好。”[8]195强调对世俗里小人物这份“良心”的感怀,也成就了为翠花赎身,让“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8]230的美满。

要之,《老残游记》在描述了黄河泛滥,清官以理杀人的冷心事的同时,也不忘对一些充满人情味的场景进行描绘,展现世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脉脉温情。

二、思想上实用性特征

近来研究《老残游记》的学者总会将其所涉之政治、文化的观点与太谷学派的思想联系起来,这无疑是有价值的。刘鹗本人从二十几岁始接受太谷学派,一生为之践行。就小说来看,《游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政治、文明、人生的看法带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即能切实用于生活并产生效果,而不是纸上谈兵。

(一)实事求是的为官之道

《游记》“攻击官吏之处”[7]186多,揭露了以玉贤和刚弼为代表的“清官的罪恶”,被视为晚清最成功的谴责小说。玉贤为“清官”“能吏”之名,不惜逼良为盗,于家被强盗栽赃一案可见其虐政。刚弼自诩清廉而又刚愎自用的形象在齐东镇十三条命案的叙述中昭示得淋漓尽致。他以自己“一生就没有送过人一个钱”为理由,抓住魏家管家因户主心切而行贿的铁证,致魏家父女为死地,完全无视案件中的诸多疑点。无论是为了“清官”之名而大行牢狱之灾的玉贤,还是“以理杀人”的刚弼,他们都摒弃了为官之道最基本的原则——实事求是。刘鹗在《游记》中针对刚弼塑造了一个真正的清官形象——白子寿。在他看来,做官并非仅仅不要钱即可了事,最重要的是为民请命,追求“就事论事,细意推求”[8]198。这种立足于世俗现状中的求实态度在黄河泛滥之事的叙述中表现得更为直接。张宫保虽为刘鹗称许之人,但对于他听信不实之言而采用“不与河争地”的策略治理黄河,导致十几万百姓流离失所之事也进行了谴责,认为从治理黄河到天下之事,“不通世故”者害民至深。而所谓的“世故”即回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实事求是地为民请命,彰显世俗中的为官之道。

文章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网址: http://www.zgsyyyzzs.cn/qikandaodu/2021/0311/934.html

上一篇:在有用与有趣之间司马光诗学思想探论
下一篇:我们究竟要怎样的诗论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