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军事装备中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研究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1 16: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人类文明生产和社会环境变迁的视角来看,武器装备的制造和改进首要考虑的是实用性。毕竟制造武器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它用于真实的战场上,设计它的初衷也必然要“遵循能够干净

从人类文明生产和社会环境变迁的视角来看,武器装备的制造和改进首要考虑的是实用性。毕竟制造武器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它用于真实的战场上,设计它的初衷也必然要“遵循能够干净利落地收割生命和克敌制胜”这一原则。因此在大争之世,如果武器过于花哨,不能在残酷的战场上如臂指使,高效作战,甚至有时候反而成为负累以致让士兵丢失生命将军输掉战争的话,这种武器很快便会被淘汰。然而,在和平时期,身处太平盛世的兵器制造者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艺术美的创造,制造出来的武器也具有相当程度的适用价值。如此说来,武器的形式美和功能美似乎不能在战争环境当中共生。但其实不然,在兵器大师的手里,宝刀利刃、重甲装备不仅独具格斗能力和作战效果,还同时兼具艺术美感,很好地实现了技术与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一、军事装备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军事装备的实用性主要指用于战场时的临场表现,也就杀敌制胜的效率,就是用着顺手,杀敌方便;而艺术性则反映在视觉感受和运用体验上,就是好看,用起来舒服,有美感。在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的重量是衡量其实用性的一大指标。一般认为,质量越是笨重的军事装备,其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以剑为例,金庸先生就有“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论述,认为庞大的重量可以在力量和气势上对敌人造成碾压式的威压;而轻灵小巧的武器则在战斗的时候大大吃亏。历史上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秦人,就对重型兵器和铁甲骑兵有狂热的偏好,并且这些重型的武器最终也帮助老秦人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宏愿。 然而,矛盾是对立转换的。即便是在古代中国,我们的武器史上也曾经出现不少以奇巧轻便为特征的武器最终杀人如麻,轻松取胜的案例,如聂隐娘手中的袖箭。到了近现代,依靠人力去驱动的令兵器全面淘汰,军事装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天然鸿沟就基本上已经被打破。以在二战期间普遍使用的装甲坦克和战斗机而言,相同性能的战斗机群和装甲坦克部队,其作战效率的高效往往并不由武器装备自身来决定,而是受制人的指挥能力和战场机变能力以及操作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必须牢记一句话:武器不是用来看着玩的,是用来征服敌人或是对抗侵略的。 因此我们说,从临场发挥而言,军事装备的艺术美和实用性,形式美和功能美是集中体现在操作该装备的人的身上的;而离开战场,则寓于武器自身。然而,无论是受价值观念影响的艺术美还是有亲身在战场上得到体会的战士而言,军事装备的艺术性和实用性都是对立而统一的。 二、影响艺术和适用共生情况的因素 (一)文化价值观念的迥异 美是一种心理感受。因此审美主体之前具有的文化观念对于审美结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以装甲汽车而言,美国文化大气磅礴,文化厚重,根基深厚,民族自信心强烈。因此美国人民尤其是美国大兵喜欢的巨型装甲车,就是那种恨不能一架就能截断整个交通要道的大家伙。韩国人,则喜欢小巧玲珑一些,即便是战争武器的炮制上,精巧的韩国人都比较喜欢外形上看起来更为花式的。但中国人秉持中庸文化,尤其近年来功利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因此解放军一直在巧和用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以平衡笨重有余,工巧不足或是巧夺天工但却毫无实用价值的军事准备武器出现。 (二)当时实际的社会环境 战争的时候,人们更喜欢能够快速终结敌人生命的军事装备和武器,最好是圆不溜秋的原子弹,一击致命。因为此刻,武器的实用性压倒了平衡的天平,精巧则退位其次。故而军事装备在战争的前后都会遭到大面积的改版。上战场之后,士兵通过实际的作战经验,告诉将官或兵工厂,对军事准备加以改进和创制的新观点和新主张,而这时候人们基本上是不会去关注其艺术美的;但战争一结束,和平到来之后,武器成为军事演习或是平时训练的辅助工具,装备必然遭到又一轮的改革,直到新的战争开始,如此往复循环。 (三)装备制造者的技艺水平 中国古代不乏武器装备制造的大师级人物,他们能够把装备制造的艺术美和实用价值综合考虑,并最终实现融会贯通,集于兵器一身。超级兵器制造专家甚至能够根据士兵或是兵器使用者身体机构、心理特征以及作战习惯,以及战场形势制作出合适需要同时又极具艺术美感的军事武器。由此可见,军事装备技术美和艺术美、形式美和功能没的最佳耦合,非兵设计大师出手不行。

文章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网址: http://www.zgsyyyzzs.cn/qikandaodu/2020/1221/695.html

上一篇: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影响因素探析 ——基
下一篇:香港警察实战训练之感悟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