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半干旱地区造林实用技术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1 13: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苗木选择 苗木质量直接影响造林成功率,在造林工作前,严把苗木关。起苗时,务必要保证苗木根系的完整,从起苗到造林的时间不宜超过2d,有劈根的苗木,要剪掉其劈根,并仔细

1 苗木选择

苗木质量直接影响造林成功率,在造林工作前,严把苗木关。起苗时,务必要保证苗木根系的完整,从起苗到造林的时间不宜超过2d,有劈根的苗木,要剪掉其劈根,并仔细挑选苗木,选择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的健壮苗木。需要长途运输的苗木,应浸根或喷浇处理苗木,用湿草袋或起到保湿作用的材料包好苗木,然后再用塑料薄膜包装打捆进行运输,包装时应保证苗木透气,防止苗木温度过高而毁坏苗木。

另外,在造林时,应多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可以选择那些异地土生土长的树种,经过较长年份的种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保证造林成活和成材。

2 造林整地技术

整地是半干旱区造林中的重要环节,整地一方面能改善苗木生长需要的水分和营养条件,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降低造林补植成本,促进林木的生长;另一方面,通过整地能减少土壤侵蚀,保持水土。

2.1 时间

适宜整地的时间应选造林的前一年的雨季前,通过雨季后,栽植坑便能够充分蓄积雨水,为翌年的苗木提供充足的水分,防止干旱影响造林的成功率。

2.2 方式

2.2.1 反坡梯田整地法。在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并且坡度在30°以下的宜林地最好选用反坡梯田整地法。沿等高线开挖反坡梯田,台面宽1~3m,内切外垫,梯田向内倾斜成5~10°的反坡,上下台阶中心距必须保持在2.5~3m,台面深翻25cm,靠内侧栽植苗木,反坡外沿拍实并保持平整光滑。

2.2.2 鱼鳞坑整地法。在坡度30°以上,地形破碎的宜林荒山上最好选用鱼鳞坑整地法。鱼鳞坑整地是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排列呈“品”字型。开挖鱼鳞坑时,挖出表土,再用内切外垫的方法,用生土围成半圆形的拦水土埂,埂高20~25cm,然后在坑内深翻25cm,回填表土。鱼鳞坑整地规格是:长径(横)0.7~1.5m,短径(纵)0.5~1.0m,坑距2~3m。

2.2.3 穴状整地法。穴状整地法灵活性较强,所以适于各种立地状况。穴状整地分为2 种,一种是大坑穴,一种是小坑穴。小坑穴的内径0.3~0.5m,深0.4m,多用于一般性造林;大坑穴内径和深度均为1m,多用于大苗、移植苗或经济林的营造。为蓄水保墒,坑穴面应低于地平面或坡面。

2.2.4 水平阶整地法。在25°以下的宜林地使用水平阶整地法,多用于山地或黄土区土层较厚、具有植被覆盖的造林地。沿等高线将坡面修整成台阶状的阶面,阶面稍许内倾。阶面宽窄因坡地条件而定,石质山地较窄,约0.5~0.6m;土石山地及黄土地区较宽,约0.6~1.5m;阶长无一定标准,根据地形情况约为1~6m。整地时从坡下开始,先修第一阶,然后下填第二阶的表土,依此类推,最后一阶可就近填充表土。

2.2.5 水平沟整地法。在坡度25°以上,水土流失严重,不宜开挖反坡梯田的宜林地,最好选择水平沟整地法来进行整地。沿等高线开挖水平沟时,外沿用生土修筑上底宽0.5m、下底宽0.8m、高0.6m 的梯形拦水墙。植树沟宽O.5~1.0m,并深翻25cm,表土回填。上下台阶中心距保持在2~3m,沟长视地形而定,约为4~6m。

3 苗木栽植技术

3.1 集水造林技术

集水造林最关键的便是通过坡面处理和整地,最大限度收集坡面上降水径流,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整地方法,坡面的处理方法主要有3 种:一是砸实拍光集水面,此方法不需要额外的材料,简单易行,且较经济;二是喷涂高分子化合物,如有机硅、乳化沥青等;三是在集水面铺设塑料薄膜。后2种集水率高,但需要额外的材料,实际造林时可根据具体的条件进行选择。

3.2 浸根和蘸浆

采用裸根苗进行造林,在造林前,用水浸泡根苗1~2d,使其吸足水分,这样的做法栽后利于成活。浸根要选择常流水或清水,以防根系霉烂。植苗前采用蘸泥浆的办法,按水重量的20%放入细粘土,搅拌成泥浆,将苗根放入泥浆中蘸满泥浆,再放入栽植穴内夯实土壤。

3.3 剪枝和截干

新栽的苗木能否成活,最重要的是苗木的水分平衡,即根系吸收的水分能满足苗木整个生长过程的需要。苗木越大,枝叶越多,需要的水分就越多,对苗木进行截干造林,能减少苗木的需水量。对一些阔叶树种,尤其是柳、槐、杨、榆树等造林,将侧枝留2~3cm,其余剪掉,有利于苗木成活。对2~3 年生大苗,可以留5~10cm 干桩,截去上部,剪断截面用泥浆封住。采用这种方法造林,在干旱情况下易于成活,成活后苗木生长健壮。

文章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网址: http://www.zgsyyyzzs.cn/qikandaodu/2021/0201/733.html

上一篇:道藏于农:《授时通考》所见清代皇帝的农学思
下一篇:水生态修复科技在河道治理中的实用